
媒體報導
葉達生創立新華,高峰時全港近半士多都是其客戶,創立酒國王朝。
七十年代,是香港士多、辦館的黃金歲月,逾二千間,分佈於街頭、屋邨、木屋區。
有人看準時機,開設專營酒水批發的新華公司,憑努力和機靈,建立酒朝王國,雄霸酒壇。
惟時代更迭,辦館、士多式微,皇朝面臨崩圍危機,王者此刻明智地急流勇退,交予下一代守護山河。
新華公司在士多界無人不識,雖然今日士多已己式微,但仍批發酒予全港超過500家士多辦館,酒款超過2,000種,啤酒紅白酒白蘭地威士忌應有盡有,亦是軒尼斯和珠江啤酒的獨家代理。王國位於火炭的總部,佔地近二萬呎。
草根
這江山,由葉達生打回來。一九五零年汕尾出生,家有七兄弟姊妹。十歲便隻身來港討生活。「鄉下只有番薯葉、樹根樹皮充飢,餓死很多人,聽講香港生活好,就偷渡來。」起初投靠親戚,到碼頭當苦力。但
碼頭是潮州人天下,十分排外。來自汕尾的他會說上數句潮州話,便認作鄉里。年紀小小,已十分機靈。
當了數年苦力,有親戚找他到士多打工,因而學識銷售、入貨技巧。有感工字不出頭,萌生創業念頭,劍指批發商。看到行內批發商隔日才送酒的弊病,令士多不時缺酒賣,他認為只要送貨夠快,便可突圍。一 九七五年,牽頭跟在另一家土多打工的堂弟葉達寧,以及兩名朋友林秋生、楊錫輝,租下大角咀大同新邨地鋪作貨倉,從大型批發商入酒,再送貨予士多,從中賺取差價。創業之初,無人認識,取名「新華」,原為了叨光,「好多大公司都用新華,有酒店、餐廳,讓人容易記得我們。」葉達生性格外向,口才了得,與楊錫輝主力找生意兼送貨,堂弟葉達寧則沉實低調,與林秋生負責倉務。但那個崗位需要,四人也會互相補位。
起義
七十年代,士多興旺,一條邨多達四五間,全港起碼二千間。新華不愁沒生意,但葉達生沒忘記初衷,採即叫即送策略。「我們置了數部貨車,每日装滿各款啤酒,收到訂單便立即送貨,不用每次從貨倉出發。」從早上十點開始送貨,不分晝夜,直至深夜也是隨傳隨到。為賺更多,他還回收舊樽。當時送一盤啤酒只賺得一元五角,但回收盤空樽,供應商提供補助,可淨賺十元八塊。這麼好賺,其他人卻不願
做。「有些士多在山上,揹上去已經辛苦,還要揹下來,而且舊樽放在後巷非常骯髒,很多蛇蟲鼠蟻。」葉達生不怕髒不怕苦,搬至夜深,「半夜十一點在鋪頭門外搬樽,叮叮噹噹擾人清萝,樓上一袋糞便丟在我身上。」
葉達生笑言當年賺的每分錢也有血有淚。如今想起大磡村仍然心有餘悸。那時士多開在村中,車路不達,山路、斜坡難行,每次送貨都暗暗叫苦。但為開拓領土,惟有咬緊牙關頂上,「一日還要來回三數次。』穿着短褲拖鞋,背着四箱啤酒上落,汗流浹背,「褲頭由三十二吋改到甘八吋。」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,草根的他說起揮着汗水的事迹,仍臉自豪。
順勢
七十年代,基層生活艱苦,社會大多是勞動階層,辛勞一天後,與朋友相聚,喝瓶啤酒打牙骹便是歡樂時光。葉達生的生意也靠啤酒愈做愈大,後來更聘請司機送貨,自己專職推銷,又不時飛到外地啤酒廠參觀,對每種啤酒都所知甚詳。
「生力由菲律賓人開的,當地種好多粟米,所以啤酒加入粟米;中國啤(如青島)除了麥之外,還加入大米,較有米香;歐洲啤(藍妹、嘉士伯)麥香較重,酒花較多,自然會苦澀一些和花香重一些。」那年代,生力、青島、藍妹、嘉土伯為四大啤酒,雄霸香港啤酒市場。
當年批發啤酒,土多通常以現金交收,令新華累積大量資金,造就她順利迎接下一波潮流。八十年代,香港經濟起飛,新華引入多種高價洋酒,供應夜場。「要升職便要跟老闆食飯,去夜總會。夜總會小姐每支洒拆佣二百元,因此十分戮力推銷青酒,常時最高佣是長頸 Fov.VSOP白蘭地。」老闆級飲名酒,普羅大眾也開始講究,每逢節慶家家戶戶以白藺地、千品浂禮,十多牛意雕旰,伂蕉達牛的重挲重卜高峰。
盛世
八十年代,新華坐擁二十部貨車,近干間士多也是其客戶。葉達生坦言,一生中最高興的是,獲得啤酒商直接批貨,「終於不需再經大型批發商入貨,生力啤說我們貨量大,是取貨量最大的批發商之一。」標誌着他的努力終於修成正果。「生力貨倉的經理下了命令,無論新華要求多夜取貨,都要等待。」葉達生眉飛色舞地說。
在業內打響名堂,隨之而來是多不勝數的應酬,葉達生的酒量在行內數一數二,一晚可乾掉大半瓶白蘭地。據聞,酒界有四大天王,包括酒王、酒霸、酒仙和酒神,葉達生因為酒量好,被行家封為「酒仙」。他笑言:「我不是酒仙,是『走先』,因為應酬多,剛開席末上魚翅,便趕下場宴會。」
每年出席的宴會、試酒會逾百場,葉達生坦言並不享受,只是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「叫你去便要去,你要在這行生存便要去應酬。」最難受的是與大陸人喝酒,「規矩是每次倒五分一杯茅台,一碰杯便要乾掉,這是禮貌,但飲下肚皮很難熬,不夠膽吐,惟有死忍到面也紅透。」他直言經常酩酊大醉,在車上嘔吐滿地。
適者生存。業內流行送禮文化,他不抗拒,但收禮亦有底線,傷天害人的事絕對不做。曾有推銷員上門推銷假酒,着他混入真酒以謀取暴利被他一口拒絕。憑着老實作風,生意長做長有。在美林邨經營辦館逾三十年的盧先生,與葉相識數+載,全部酒類都找新華供應,「價錢很公道道,即使他的入貨價平了,相對地也平賣給我。」
衰退
奈何,花無百日好,人無千日紅。辛苦建立的皇朝出現危機。十多年前起,隨着超市興起賣酒,士多漸漸沒落,送貨車隊從二十輛減少至五輛。高峰時期逾千間士多客戶,公司員工五十人,十年前全部縮減一半。「超市頂死士多,他們取貨量大,
,一支軒尼斯賣三百五十元,但我們成本已經四百元。」
士多同時被貴租夾擊。近年,商場要求舊式士多裝修,動輒數十萬元,很多士多因而結業。至於街頭的士多,如是自置物業,寧願出租,賺取可觀租金。新華風光不再。
陣亡
一直以來,葉達生都是新華的靈魂人物,三位拍檔亦心悅誠服,同撈同煲四十年。大半生與酒為伍,他干杯到肚至今仍身壯力健。諷刺的是,應酬比他少得多的堂弟葉達寧卻因酒患病。原來葉達寧年輕常常搬貨,汗流浹背,遂喝啤酒解渴,漸漸上癮。零八年,葉達生發現堂弟酗酒,日喝甘多罐啤酒,完全滴水不沾,「早上回來,他已經開始飲。」察覺事態嚴重,提議他退休,「我說你叫兒子回來公司接手,你退休吧,公司仍繼續給你薪水。」可惜,葉達寧沒聽堂兄的話退下來,後來因胃痛往身體檢查,發現癌症到了末期,撑了半年後撒手人寰,享年五十五歲。
葉達生接到死訊,時一度哽咽落淚。他内疚自責,有感自己帶堂弟入行,卻未有好好照顧他。到今日仍懷念他,偶爾跟姪
兒提起,「他是個很好的人,這世上再沒第二個人比他更好。」
中興
堂弟去世,另一拍檔楊錫輝又退休。葉達生意興闌珊,加上士多沒落,他自覺沒有能力力挽狂瀾,惟有將江山傳承,交託現年三十六歲的兒子葉本良。本在酒店餐飲部任職近十年,念到上一輩花了數十年建立新華,只想守住家業,「當時接手,看見公司生意每況愈下,若維持現狀,不出數年便會倒開。」甚有主見的他,新官上場,立即改革,先將酒類大幅提升,順應潮流。加入健康飲品及汽水,啤酒亦不止代理四款,引進更多啤酒品牌,務求提供一條龍服務,「只要一個電話,所有飲品即時送到。」還獨家代理珠江啤酒,吸引新客源。他直言代替了父親的角色,主力應酬、接洽生意經常出席宴會。
另一接班人是葉達寧的兒子、二十八歲的葉本聰,七年前被大伯葉達生召回公司。「剛讀完大專,但屋企叫到便回公司幫手。」太子爺空降,一樣由送貨做起,「送過貨便清楚店鋪位置,你全部去過,員工不易出蠱惑。」那時他二十歲出頭,零工作經驗,性格又內向,壓不住老員工,「堂哥要我炒掉那手腳不乾淨的夥計,我捉着那夥計在旁邊客氣地傾,怎料被他破口大罵,即時淚灑當場。」
但他沒放棄,員工瞧不起他,他硬着頭皮與人打交道。不時買燒味與員工聚餐,玩啤牌賭錢,紓缓關係,經過數年相,員工見他肯放下身段,落手落腳幫忙,為人有責任心,開始聽命於他。
兩兄弟加上上一輩股東林秋生的兒子林志行,三個年輕人拍住上,成績不俗。自從零八年紅酒免稅後,葉本聰見大勢所趨,遂提議引入紅酒,結果大中,「當年奥運前後,好多人拖篋來買酒,再走水貨回内地,試過一日接逾十通電話問酒,營業額超過五、六十萬元。」現時紅酒佔整體生意額兩成。古今往來憑勇氣打拼天下的人多,有智慧在適當時候急流勇退的人少,葉達生知所進退,才能讓大好江山延續下去。